亚洲情综合五月天,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不卡无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观,欧美日韩欧美

政策法規 FILE NOTIFICATION
您的位置: 首頁 > 行業信息 > 政策法規
宜賓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來源: 發布日期:2017-06-19 發布人:

各縣(區)人民政府,臨港開發區管委會,市直各部門:

       《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附件:1.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
                2.宜賓市建筑業”十三五”期間重點培育企業名單




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推進我市建筑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意見》(川府發〔2014〕30號)和《宜賓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科學編制和有效實施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全面審視過去五年建筑業發展歷程,理清未來五年建筑業發展思路和目標,提出保障措施,推進行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實現建筑業跨越式、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結合本市建筑業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

第一部分  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回顧

(一)建筑業經濟穩定增長,對經濟社會貢獻增強。“十二五”期間全市完成建筑業總產值845.4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6倍,2015年達到218.3億元,年均增長18.3%;稅收32.7億元,2015年達到8.3億元,年均增長23%;利潤總額23.9億元,2015年達到5.2億元,年均增長18.1%;完成增加值349.3億元,是“十一五”期間的2倍,2015年達到84.66億元,年均增長13.3%,占全市GDP比重5.55%,比“十一五”期末增加0.69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新增就業5.46萬人,年均增長5%,2015年建筑從業人員25.61萬人以上,占全市社會就業人員7.5%以上,其中90%是農村轉移勞動力;“十二五”期間,一大批交通、工業、能源等重點工程項目,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建成各類房屋3238萬平方米;建筑業還帶動房地產、建材、木材、家具等50多個相關行業發展,為我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二)建筑產業規模擴大,產業結構優化。一是建筑企業規模擴大。“十二五”期間新增億元以上產值企業55戶,比“十一五”期末增長6倍,占建筑總(專)包企業總數22.9%,其總產值占全市建筑業總產值62.3%。2015年底全市建筑企業中億元以上產值有66戶(包括市政府命名建筑業龍頭企業1戶、骨干企業5戶、優秀企業30戶)。二是建筑企業資質升級較快。“十二五”期間凈增建筑總(專)包施工企業80戶,其中一級新增9戶,增長300%。2015年底建筑施工企業385戶,包括總承包企業150戶(其中一級11戶)、專業承包企業139戶(其中一級1戶)、勞務企業97戶。此外,園林綠化27戶、勘察設計33戶(其中甲級2戶)、監理5戶、檢測15戶、造價咨詢6戶(其中甲級2戶)、招標代理5戶(其中甲級2戶),施工圖審查1戶。三是專業覆蓋面擴大。12個總包專業中我市都有施工企業,36個專業承包中有25個我市有施工企業,已形成了涵蓋房屋施工、設備安裝、裝飾裝修、市政交通、水利電力、監理咨詢等30多個專業門類,能基本滿足工程需要、門類較為齊全、專業較為配套的產業體系。
(三)科技促進建筑企業轉型升級。一是推進綠色建筑。出臺《關于推進我市綠色建筑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年底有超過300萬m2的建筑按照綠色建筑的標準設計。二是推行建筑節能。完成新建建筑節能總面積2894萬㎡,征收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1.43億元。中心城區已完成“禁粘禁實”任務,8個縣城“禁實”正有序推進。三是推廣散裝水泥。“禁現”區域內新開工項目檢查率100%,水泥散裝率45%,其中農村水泥散裝率30%。全市已建成預拌混凝土企業23家,設計產能1458萬m3/年;已建成預拌砂漿企業2家,產能達60萬m3/年。四是推廣綠色建材。已經初具規模的有加氣混凝土砌塊、頁巖空心磚、中空玻璃、管材等產業,成中投資集團公司已經建成裝配式建筑部品生產廠,已經開始試生產。五是開展建筑科技項目研究。編制《宜賓市鋼筋混凝土現澆樓板裂縫防治技術導則》和《宜賓市建設工程質量常見問題治理和質量安全標準化圖集》,編制《電梯井提升式型鋼架操作平臺施工工法》等9項省級工法。
(四)人才支撐建筑業加快發展。一是執業資格人才在增長。“十二五”期間建筑類執業資格報名考試人數突破3.5萬人次,考試合格9000多人次,到我市企業注冊凈增長2563人,比“十一五”期末增長155%,年均增長21%,特別是一級建造師增長4倍多,截止2015年底各類已經注冊執業資格人員4213人,其中建造師3937人、設計類工程師97人、造價工程師102人、監理工程師77人。二是崗位證書人員持續增長。“十二五”期間新增建筑施工現場管理人員崗位證書4500多人次,截止2015年底已有現場管理人員6000多人次。三是職稱人員持續增長。2013年全省對施工企業申報建筑高級工程師免試英語、降低計算機考試年齡,“十二五”期間晉升高級工程師180人次,是“十一五”期間3倍多;2014年我市施工企業申報工程師免試英語和計算機,“十二五”期間晉升工程師750人次,是“十一五”期2.6倍,初級職稱2500人次以上。四是建筑各類培訓有序開展。“十二五”期間,建筑各類培訓人員總數達5.5萬人次,年均增長8%。
(五)質量安全穩步提升。一是工程質量全面提高。“十二五”期間,全市報監工程項目質量安全受監率、竣工工程質量合格率保持100%。開展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強化隱患排查和“打非治違”專項治理,無較大質量安全事故發生。創“天府杯”16個,獲省結構優質工程49個,創市“酒都杯”35個。二是安全生產形勢趨好。安全事故起數、事故死亡人數、事故的經濟損失與“十一五”期間相比,均明顯下降。“十二五”期間已獲全國“AAA”安全文明示范工地8個,創省級標化工地32個,獲市級標化工地78個。三是強化工程檢測。“十二五”期間新增檢測企業2家,建立商混實驗室23家,貫徹落實四川省建設工程質量檢測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規范檢測市場,確保建設工程質量。四是是強化工程監理。“十二五”期間新辦監理企業1家,進一步規范監理市場秩序、工程監理行為,提高監理隊伍素質,促進我市工程質量提高。五是推進工程造價。“十二五”期間,及時調整《四川省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定額》和計價定額人工費系數,共協調處理工程造價糾紛2000余次,定額解釋及咨詢約8000余人次;辦理建筑企業取費核定,加強合同備案,推行網絡備案。
(六)建筑市場逐步規范。一是強化招投標的監管。加強招標備案審查和公開招標的現場監督,對招標投標投訴案件查處,依法查處招標投標中的違法行為。二是強化建筑市場監管。“十二五”期間,加強建筑施工、工程監理、招標代理、造價咨詢企業和安全生產許可證動態核查。注銷撤回資質65戶、停業整頓72戶、重點監督企業5戶、記不良記錄76戶次、通報批評125戶、處罰金額1751.09萬元。三是誠信體系建設。出臺《宜賓市建筑業企業信用評審實施辦法》,在局域網站設置建筑業“紅黑榜”。開始每年評選建筑最佳誠信企業1戶,誠信企業15戶;對誠信企業民工工資保證金減半和最佳誠信企業免交民工工資保證金的政策。四是清理拖欠工資。“十二五”期間,完善民工工資保證金管理辦法,擔保項目3000多個,擔保余額5.6億元;落實民工工資保障措施,如推行民工實名制,按月發放工資,每年開展專項檢查行動。市、縣(區)住建部門受理民工工資投訴案件778件,涉及人數3.2萬人,金額7.3億元,維護了建筑行業穩定。
(七)建筑發展環境優化。一是加快建筑業發展已成共識。市委、市政府領導高度重視建筑業發展,建筑業已成為我市經濟增長點。2012年市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快建筑業發展的意見》(宜府發〔2012〕14號),印發《全市建筑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并在宜賓縣召開全市建筑業發展現場會;2014年市政府又出臺《實施全市建筑業大企業倍增計劃的意見》(宜府函〔2014〕36號),在江安縣召開全市建筑業發展大會。二是強力推進。每年都印發《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報告》,制定并實施加快建筑業發展重點工作意見,制定建筑業發展目標并分解到各縣(區),對產值上規模、資質升級、工程創優等進行獎勵。三是協會服務。市建筑業協會召開建筑業協會第二屆會員大會,開展宜賓建筑業發展調研活動;制定宜賓優質工程“酒都杯”評審辦法、宜賓誠信企業評選辦法,并開展評選活動;協會開展表彰優秀企業、優秀企業經理、優秀項目經理、優秀工程師活動,開展申辦資質、營改增等培訓活動, 以及對外考察活動。
(八)存在主要問題
1.建筑業發展嚴重滯后。一是與我市整體經濟發展不相符。2015年我市GDP全省第四位,而建筑業產值居全省第10位。除成都外,瀘州市是577億元,南充市是518億元,巴中市414億元。二是大量外地企業擠占本地市場。2015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額為1295.5億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資968.7億元,而全市完成建筑業產值僅218.3億元,可見絕大多數工程是由外地建筑企業完成,本地企業只占約三分之一市場份額。三是“走出去”拓展業務不足。2015年我市建筑業企業在外省完成產值僅9.3億元,占全市建筑業總產值的4.2%,與省內其他城市企業市場開拓差距明顯。四是政策扶持不夠。“十二五”期間雖然政府出臺一些政策,但力度不夠,執行也不力。
2.建筑企業資質低、專業窄、實力弱。一是資質低。2015年底建筑企業一級資質只有11家,占施工企業總數2.8%,居全省各市(州)第9 位,而瀘州市一級42家,是宜賓的3倍多;二是專業不齊。我市企業資質以房建為主,公路、水利等資質缺乏,許多專業承包,我市無企業;三是龍頭企業缺乏。企業小,產值超10億元企業1家,超5億元企業5家,如瀘州市僅瀘縣超10億元企業就有6家;四是缺乏關鍵人才、社保、典型業績等資質升級要件。
3.建筑企業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落后。一是管理粗放。大多數民營企業采用家族式管理,財務管理欠規范,導致”營改增”后負擔更重,工程項目管理“以包代管”非常普遍,缺乏長遠規劃,不重視人才儲備和科技創新;二是資本運作能力不強,融資能力弱,部分企業習慣于單打獨斗的生產經營方式,不愿意以聯合、重組、股份制等形式擴張;三是產業資源整合不足,不能有效延伸產業鏈,上下游關聯度低,難以做大做強。
4.市場行為不規范,誠信體系尚待完善。建筑企業出賣、出借資質,低價中標,圍標、串標、轉包、違法分包情況依然突出,造成不履行合同、工程款結算糾紛、拖欠民工工資等現象頻繁發生;監管手段有待改進,監管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誠實守信的行業自律機制尚未完全形成。

第二部分 “十三五”期間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形勢判斷

宜賓正面臨城鎮建設加速期、重大產業轉型必行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機遇期,市第五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加快建設經濟強市、區域中心大城市、區域交通樞紐中心、全面創新改革先行市和幸福美麗城市,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市政府提出未來五年(2016—2021年)要大力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和加快發展,進一步實施建筑業大企業倍增計劃,到2021年建筑業總產值達到600億元以上。由此,未來五年宜賓市建筑業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建筑企業將進入結構調整和增長轉型的陣痛期,需要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真正把“保增長、調結構、促轉型”貫徹落實到行業管理中,保持建筑業跨越式、健康持續發展。
(一)面臨機遇
1.城鎮化給建筑業帶來機遇。《2014—2020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中城鎮化率從2015年56%,提升到2020年60%,提出2020年前著重解決現有“三個1億人”的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履行約1億人口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住房改造,引導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宜賓“十三五”規劃提出,城鎮化率從2015年45.1%,提升2020年55%。
2.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十三五”規劃基礎設施重點發展領域:京津冀交通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西部地區基建建設、“一路一帶”建設、海綿城市及地下管網改造等,都與我市相關。建筑發展重點:城鎮化、綠色建筑,保障房、棚戶區改造及老舊小區綠色改造、美麗新村;萬億家裝,部分公共裝修;綠色城市、森林城市、生態環保;鋼結構、智能建筑(智慧小區建設),也是我市建筑業發展重點。宜賓“十三五”規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12%以上,“十三五”期間投資總額將近1萬億元,多數也是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3.政府出臺扶持建筑業政策。市政府第一次將建筑業發展列入宜賓經濟發展支柱產業之一,第一次將建筑業發展列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建筑產值列入市政府對各縣(區)政府考核目標。市政府出臺極富含金量、扶持本地企業為主的《宜賓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宜府函﹝2016﹞128號),召開全市建筑業發展大會,編制《全市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各縣(區)政府也紛紛出臺更加優惠產業政策措施。
(二)面臨挑戰
1.投資規模縮減。一是受經濟增速回調、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房地產市場不振等影響,新開工項目減少,工程量縮減,建筑業增速放緩。二是外地企業憑借其高資質、高資格、高業績和專業齊全,在招投標工程中中標率大幅提升。2015年政府公開招標項目,本地企業中標金額率已經低于15%。三是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采用PPP模式,還有需要大量墊資的房地產開發項目,我市建筑企業參與較困難。
2.企業成本在上升。一是企業現金流惡化。保證金過多,業主拖延或分期支付,甚至無力支付,攤子鋪大了造成資金分散,原材料漲價,融資無道,民間借貸融資成本過高等。二是面臨用工困境。由于人口拐點到來,“民工潮”向“民工荒”轉變,相應成本大幅上升。三是“營改增”將倒逼建筑企業改革。企業在項目中取得甲供材、機械折舊、費用等很多無法取得增值稅發票,將倒逼建筑企業重新架構經營管理模式,踐行現代企業管理制度。
3.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勢在必行。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已在行業形成共識,工廠化預制、現場裝配的建筑部品部件、BIM技術及“互聯網+”技術在工程領域推廣應用,節能減排壓力重重,必然推動建筑業從粗放型向精細化轉型,提升建筑業發展質量,對企業技術、人才、管理都提出更高要求。

第三部分  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根據當前宜賓宏觀經濟形勢和未來幾年經濟發展態勢,“十三五”期間,全市建筑業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為指導,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進一步做強優勢企業為著力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全面優化體制機制,努力提高經營層次,不斷提升行業整體發展質量,為全面實現“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再立新功。
(二)發展目標
1.建筑經濟社會效益。2020年全市建筑總產值545億元,年均增長20%;建筑業增加值130億元,年均增長9%,力爭占全市GDP比重6%以上;利潤總額14億元,年均增長20%;稅收總額20億元,年均增長20%;從業人數27萬人,年均增長1%。
2.建筑產業結構調整。到2020年力爭培育新增特級施工總承包企業1家,一級施工總承包21家(其中新增11家),一級專業承包6家(其中新增5家);重點打造建筑業龍頭骨干優秀企業,在2015年底基礎上增長1倍(即70戶);在總承包、專業承包各專業領域培育一批帶頭總包、專包企業;新增甲級設計院1戶、甲級監理2戶、甲級造價咨詢1戶;繼續培育以建筑為主的企業集團7家(集團企業營業總收入超20億元),促進建筑產業多元化。
3.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2020年全市新建建筑中裝配率達30%以上,新開工全裝修成品住宅面積比率50%以上,培育建筑產業現代化基地2家;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50%,新建建筑達到綠色施工標準60%;散裝水泥推廣率55%,其中農村達到42.5%;一級及以上施工總承包企業、勘察設計掌握并實現BIM的可視化建筑信息模型與企業管理系統和其他信息技術的一體化集成應用。
4.培養建筑人才。“十三五”期間,新增建筑各類注冊執業人員3000人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中新增高級工程師200人,新增工程師1500人;新增崗位證書人員3500人,技術工人1萬人。培訓各類建筑類人員5萬人次以上。
5.質量安全創優。到2020年通過住房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提升行動驗收,工程一次驗收合格率達到100%,住宅分戶驗收率達100%,建立數字化監控和質量信息平臺;工程建設項目創“魯班獎”等國家優質工程1個、“天府杯”獎20個、省結構優質獎40個、“酒都杯”優質工程獎60個;創國家級標準化工地5個、省級標準化工地25個、市級標準化工地50個。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率控制在國家、省規定范圍內,堅決遏制較大及以上工程質量安全事故發生。
6.建筑市場監管。建筑市場準入清出、工程招標投標、工程監理、合同管理和工程造價管理等制度基本健全;工程擔保、保險制度逐步推行,基本消除拖欠工資現象;個人注冊執業制度進一步完善;建筑市場監管信息系統基本完善;有效的行政執法聯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建筑市場監管體系基本形成;市場各方主體行為基本規范,建筑市場秩序明顯好轉,形成“誠信激勵、失信懲戒”市場環境。

第四部分  建筑業發展主要任務

(一)深化建筑業產業結構調整
1.做大做強總承包企業。一是提升資質等級。重點發展一級及以上企業,專業上要向交通、水利、通信、市政、電力、機電等拓展,培育優勢企業整合資源,利用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實行收購、兼并、重組,創造符合資質升級所需注冊人員、專業技術職稱、社會保險、工程業績等,特別是晉升特級資質所需技術中心、信息化達標、設計資質、銀行授信等,力爭特級資質取得零突破。二是適應新發展模式。圍繞新常態下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與資本市場、建筑產品開發等有機結合,加強資本運營,采用PPP等模式支持總承包業務。培育發展實力強、信譽好的建筑施工龍頭企業,鼓勵有實力的施工和設計企業兼并重組,向集投資、設計、施工、生產為一體的工程總承包經營模式轉變,打造建筑“航母”企業。三是推動產業多元化。鼓勵依托建筑主業優勢向房地產開發、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綠色低碳建筑材料等高盈利產業延伸,向建筑設計、建材生產、裝飾裝修、環保產業、節能產業等產業上下游發展,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2.做專做精專業承包企業。一是培育中小企業向專業企業發展。企業合理確定市場定位,集中專業優勢,以新技術為依托,向專、特、精、新方向發展,占領細分專業市場。每個專業承包資質培育1—3個帶頭企業,特別是裝飾裝修、機電安裝、智能化、鋼結構、環保、園林等專業。二是企業應主動與中央部屬企業、大型房地產集團結成戰略聯盟,合作共贏。注重與交通、水利、電力等部門的溝通,尤其是加強在路橋、水電、隧道、碼頭等工程項目中的合作,在項目施工實踐中鍛煉提高隊伍素質和業務水平,擴大市場覆蓋面,逐步提升專業施工能力。三是扶持培育實體化、一體化專業勞務分包企業。
3.發展工程咨詢服務機構。推進工程勘察、設計、監理、造價、檢測、招標代理、施工圖審查等工程咨詢服務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創新服務產品,提高服務品質,為業主或委托方提供專業化增值服務。培育以甲級資質為主龍頭企業,培育和發展一批掌握建筑產業現代化工程勘察、設計、監理、造價、檢測、招標代理、審圖機構企業。
(二)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
1.推進建筑業工業化。一是制定建筑產業工業化發展規劃。明確近期和中長期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合理確定建筑產業工業化生產力布局及年度推進目標,統籌推進建筑產業工業化。規劃建設建筑產業園區,加大財政、稅費、金融、土地政策支持。二是培育現代產業集團。依托成中集團、正一集團等骨干企業,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基地建設,整合各類生產要素,形成規模化建筑產業鏈,實現建筑產業集聚集約發展。逐步形成符合建筑產業現代化要求的設計、生產、物流、施工、安裝和建設管理體系,形成優勢互補、實力雄厚、信譽良好的大型產業化集團。三是推進住宅產業化。推動房地產開發企業轉變傳統開發方式,大力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使建筑裝修一體化、住宅部品標準化、運行維護智能化的成品住房成為主要開發模式,形成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新型開發集團。
2.推進綠色施工及建筑產品綠色化。注重在工程建設實踐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強化“四節一環保”,推進綠色發展創新,倡導綠色理念,堅持綠色設計,推進綠色施工,使用綠色材料,增強綠色科技發展能力。一是綠色建筑。到2020年,國家機關、學校、醫院、保障性住房,單體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規劃地上建筑面積超過10萬平米的新建住宅小區等建筑應按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打造綠色生態城區、節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等示范性建筑。二是加強建筑節能減排。城鎮新建建筑100%達到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逐步推動實施建筑節能標準由50%提高到65%,全面完成和鞏固“禁粘禁實”工作,推廣新型墻體材料的研發和使用。三是綠色材料。加大高強鋼筋、高性能混凝土、防火與保溫性能優良的建筑保溫材料、新型管材等綠色建材推廣。四是推廣散裝水泥。重點推進預拌混凝土覆蓋鄉(鎮)、預拌砂漿覆蓋縣城的目標。
3.推進建筑業信息化。推進“互聯網+”在建筑業的融合發展,利用互聯網思維改造升級傳統建筑業,實現建筑業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管理“三化融合”,促進企業管理升級。在建筑領域普及和深化BIM應用,提高工程項目全生命期各參與方的工作質量和效率,保障工程建設優質、安全、環保、節能。到2020年末,以國有資金投資為主的大中型建筑、申報綠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綠色生態示范小區等新立項項目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集成應用BIM的項目比率達到90%。
(三)提升建筑企業競爭力
1.推動企業管理創新。一是完善產權制度。進一步完善企業產權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破除傳統型、家族式管理模式,探索管理、技術、資本等要素參與多種收益分配方式,充分調動企業經營者和技術骨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引導鼓勵企業大力推進管理創新,以集約化管理提高效率,以精細化管理提高效益,以扁平化管理提高水平,以專業化管理(軟件使用)提高能力,提高防范風險的能力。引導企業探索區域管理和子公司、專業公司的管理模式,切實改變以“包代管”等傳統管理辦法。三是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在工程招投標、工程項目管理、物資采購、成本核算等環節,積極采用現代信息手段,實現企業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建立以總部為核心的網絡和通訊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項目管理系統,強化建設項目的動態管理。
2.努力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建筑企業依法運用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合作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支持各行業及社會民間資金以參股、項目投資、聯營等方式為建筑企業提供新的融資渠道。探索建立“建筑互助擔保”、“建筑產業基金”,引導保險機構和銀行合作開發適合建筑業特點的應收賬款信用保險及其抵押貸款,引導企業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緩解資金壓力。引導競爭實力強、資質等級高、企業規模大的建筑企業提升資本經營意識,鼓勵符合條件的建筑企業在境內、外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公司債券等多種形式直接融資,對進入上市實質操作階段的建筑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
3.加快實施品牌戰略。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戰略意識,通過誠信經營,爭創優質工程,增強“創杯爭先”的能力,不斷提升“宜賓建筑”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為品牌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大對優勢品牌企業的宣傳力度,對在創品牌活動中涌現出的先進企業和個人給予表彰并授以相應的榮譽稱號,對獲獎企業,在資質延期或晉升、招投標、評優等環節給予一定的加分獎勵。
(四)大力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戰略
1.“走出去”戰略。鼓勵建筑企業在市外承接工程項目,對創造建筑產值和稅收較好的企業要給予獎勵;對到市外重點企業和大項目要建立協調聯系機制和政府推介制,相關職能部門要定期聯系、會商、協調和推介,提供相關支持和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全力支持企業緊扣“一帶一路”戰略和自貿區建設,開拓國際市場。
2.“引進來”戰略。鼓勵市外建筑施工企業(包括央企、國企和知名民營企業)整體搬遷至我市注冊、分立部分專業高資質到宜成立獨立子公司、來宜新辦建筑企業、與本地建筑企業合資重組在宜注冊新建筑公司等,享受市內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并提供相應市場資源配置,對落戶過程中遇到問題采取“一事一議”給予以最優惠解決。鼓勵外地建筑公司在承接我市招商或PPP項目時,與本地建筑企業建立聯合體,參與工程項目招標和施工建設。
3.建設建筑總部園區。各縣(區)及開發區根據實際需要建設建筑總部園區,吸引外地建筑企業入駐,也可以讓本地企業入駐。
(五)建筑業科技戰略和人才戰略
1.大力實施“科技興業”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生產力水平、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動力,培育“科技型”產業,確保建筑行業能夠可持續健康發展。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建立科技研發中心、建筑工業化試驗基地,開展新技術研發。鼓勵建筑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支持我市建筑業企業積極研發專利技術,鼓勵企業開展QC小組活動等群眾性的技術創新活動,爭創國家、省級工法和QC成果獎。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結合重點市場、重點工程建設,加大工程設備的投入力度,加快淘汰落后陳舊裝備,大力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機械化施工能力,逐步形成施工現代化的技術裝備體系,提高我市建筑企業大項目、難工程的市場競爭力。
2.加強行業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壯大執業注冊人員隊伍。支持培訓機構開展考前培訓,引導企業培養和鼓勵技術人才取得各類執業注冊資格,鼓勵企業吸收取得執業資格人員注冊,為企業資質升級增項提供人才支撐。二是增加職稱人員。繼續傾斜施工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申報職稱優惠政策,突出能力業績和技術創新評審,鼓勵企業充實金融、投資、風險、法律管控方面的人才,發展壯大專業技術人員隊伍。三是加強施工現場專業人員培訓。加強崗位證書人員培訓考試,明確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位要求,先培訓后上崗,提升專業人員職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四是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推進監管體制機制創新,提高監管執法標準化、規范化、信息化水平。
3.提升建筑隊伍整體素質。一是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加快人才實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企業為主體、市建設教育培訓中心和職業技術學院為基礎、社會參與的培訓管理體制,積極爭取職業技能培訓財政補貼。二是健全完善從業資格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管理平臺,加強執業注冊人員繼續教育管理,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是推進實施“互聯網+人才培養”計劃。整合從業人員信息資源,構建完整準確、高效一致的執業注冊和從業人員信息數據庫。做好西南交大、川建院學歷教育招生和教學。
4.構建產業工人隊伍。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關鍵崗位自有工人為骨干、勞務分包為主要用工來源、勞務派遣為臨時用工補充的多元化建筑用工方式。全面實施實名制管理,與勞務作業人員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建立以各專業培訓機構為主、一級資質企業自身培訓為輔多層次培訓體系,強化產業工人教育培訓,實現建筑勞務人員信息化管理,力爭2020年所有技術工人持證上崗。落實農民工的工傷保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政策,探索解決農民工養老保險問題,保障勞務人員的合法權益,形成穩定的新型建筑產業工人隊伍。
(六)規范建筑市場監管
1.招標投標監督。嚴格控制招標人設置明顯高于招標項目實際需要和脫離市場實際的不合理條件,嚴禁以各種形式排斥或限制潛在投標人投標。積極創新招投標方式,實行綜合最優價中標方式,合理控制工程造價和工期,招標文件或合同必須設置人工、材料要素價格條款。在工程招投標中實行不良行為市場準入限制制度。探索工程項目實行綜合評分法,即“經濟標、技術標、誠信標”“三標”制,探索預選承包商制,在國有投資項目中優先考慮行業信用評價優良,對本市稅收貢獻大、施工設備好,技術力量強,以及在承擔社會責任、工程創優奪杯方面表現突出的企業。
2.推進建筑市場監管信息化與誠信體系建設。一是配合全國、全省統一建設工程建設企業、執業人員、工程項目、信用記錄等數據庫建設。二是要建立我市建筑市場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一體化工作平臺,動態記錄工程項目各方主體市場和現場行為,公開曝光各類市場主體和人員的不良行為信息,形成有效的社會監督機制,有效實現建筑市場和現場的兩場聯動。三是建筑業誠信企業評選活動。探索誠信與市場準入、招標投資、資質監管、評優評獎、信貸授信等方面掛鉤,與業務承接、動態監管、扶優扶強掛鉤,構建誠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市場競爭機制,倡導在全行業形成誠信光榮、守信受益的良好社會氛圍。
3.健全治理拖欠長效機制。一是按國務院要求繼續清理工程領域各類保證金,除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外,對保留的投標、履約、質量保證金,逐步推行銀行保函、保險保證代替,減輕企業負擔;推行業主工程款支付擔保、建筑企業履約擔保等工程擔保制,增強企業防范和化解工程風險的能力。二是強化工程款結算管理。建立工程款結算、協調、仲裁和清算的約束機制,強化工程竣工結算備案制,遏止竣工不結算等拖欠行為。三是按月發放工資。實施務工人員實名制,將工資與工程款相分離,由總承包企業設立工資支付專戶,建設業主按工程進度每月將工資總額劃入工資專戶,由銀行代發工資到務工人員銀行卡上,確保務工人員工資按時足額發放。五是做好民工投訴案件處理,要嚴厲打擊建筑業經濟犯罪活動,妥善處置建筑企業的經濟糾紛、勞資糾紛,切實維護建筑企業的合法權益。
4.強化建設單位行為監管。全面落實建設單位項目法人責任制,強化建設單位的質量責任。建設單位不得違反工程招標投標、施工圖審查、施工許可、合同備案、質量安全監督及工程竣工驗收等基本建設程序,不得指定分包和肢解發包,不得與承包單位簽訂“陰陽合同”、任意壓縮合理工期和工程造價,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設計、施工、監理及其他技術咨詢單位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不得拖欠工程款。依法加大對建設單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并將其不良行為在全國建筑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曝光。
5.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工程造價體系。全面推行清單計價制度,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定額管理機制,構建多元化的工程造價信息服務方式,清理調整與市場不符的各類計價依據,充分發揮造價咨詢企業等第三方專業服務作用,為市場決定工程造價提供保障。完善工程量清單計價辦法,進一步制訂配套措施,實行優質優價。
6.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組織開展建筑業企業動態核查,依法查處招標活動中違法違規行為,嚴厲查處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違法發包、轉包、違法分包、掛靠施工、不按強制性標準施工等違法違規行為,建立健全違法違規行為定期督查和通報、督辦制度,加大行業典型、重大案件查處和曝光力度。加強對外來建筑企業的管理,健全市場準入、清出機制,規范企業的經營行為,努力營造一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
(七)強化質量安全管理
1.加強勘察設計質量監管。進一步落實和強化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推動勘察設計企業強化內部質量管控能力,健全勘察項目負責人對勘察全過程成果質量負責制度。推動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勘察質量管理。研究建立重大設計變更管理制度。推行建筑工程設計使用年限告知制度。推行工程設計責任保險制度。
2.提升工程質量。一是嚴格執行建設項目五方責任主體項目負責人質量終身責任追究制,強化施工圖設計審查制,落實工程監理和質量檢測責任,強化責任追究和處罰。二是全面推行工程施工標準化管理。建立完善標準化管理體系和考核辦法,實現管理行為標準化、設計要求標準化、工地建設標準化、施工工藝標準化、過程控制標準化、施工機具設備和模板標準化。三是推動企業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加強對工程項目的質量管理,落實質量員等施工現場專業人員職責,強化過程質量控制,深入開展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專項治理。四是強化白蟻防治,保持宜賓市規劃區范圍內新建房屋白蟻預防覆蓋率100%,保障建筑住用安全,拓展白蟻防治在水利工程、文物建筑、農林果木和園林綠化等領域的覆蓋。
3.推進安全監管。一是全面推進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落實建筑施工安全生產標準化考評制度,創建文明標準化工地活動。二是開展安全管理專項治理,加強對施工起重機械拆裝、高支模、深基坑開挖、整體腳手架的監督檢查,有效遏制施工安全事故的發生。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安全協調和應急機制。三是落實施工環境保護。貫徹ISO14000環境管理和ISO18000職業安全與衛生管理系列標準,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大對施工揚塵、噪聲等環境污染行為的懲罰力度。
4.完善工程監理、檢測制度。一是強化工程監理。落實項目總監負責制,建立健全項目監理機構,配備監理人員,嚴格按監理程序,采取旁站、巡視、平行檢驗等形式開展監理工作,落實監理工程師簽字和報告制度。加強對施工現場監理項目班子的監管,建立監理行為精細化考核體系,并與市場準入和業務承攬掛鉤;二是強化工程檢測。整頓規范工程質量檢測市場,加強檢測過程和檢測行為監管,加大對虛假報告等違法違規行為處罰力度。建立健全政府對工程質量監督抽測制,重點開展檢測機構能力驗證,提高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
5.推進監管信息化。逐步完善由質量安全動態管理系統、重大危險源遠程監控系統、檢測管理信息系統組成“三網”系統,推進市、縣(區)安全質量網絡視頻監控中心建設,監管部門實時掌握施工現場涉及結構安全檢測信息、通過視頻察看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防控情況,并通過系統向監管對象快速傳遞監管信息,實現工程項目從質量安全監督申報到竣工驗收備案的所有環節網上留痕、全程受控,形成內外制約機制,提高監督效率。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強政策扶持引導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的意見》(川府發〔2014〕30號)和《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川府發〔2016〕12號)、《宜賓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意見》(宜府函〔2016〕128號)等文件精神,學習外地經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引進外地建筑企業、做強做大本地企業和促進建筑產業現代化的意見。同時,進一步加大宣傳和落實力度,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的影響力,督促各縣(區)重視建筑業改革發展工作,加強領導、明確責任,落實扶持建筑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及時解決改革發展存在的困難問題,引導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提升資質等級、拓展發展空間,加大科技創新,注重創先爭優,真正讓宜賓建筑業政策環境優勢轉化為競爭發展的新優勢。
(二)整合政府服務資源,扶持建筑業發展
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確立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建筑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目標,制定落實扶持建筑業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專題研究建筑業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市、縣(區)每年都要以政府名義召開建筑業發展大會,安排布置年度建筑業發展目標任務,總結和表彰獎勵一批先進企業、創優工程、技術成果。建立建筑業發展聯席會議制,由市、縣(區)政府分管領導牽頭,住建城管、財政、發展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監察、經濟和信息化、國土資源、安全監管、質監、工商、稅務、水務、交通運輸、金融、商務、公安、統計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定期召開會議,共同研究建筑業發展戰略,為建筑業發展提供政策措施和良好服務。進一步簡政放權,推進審批權限下放,健全完善工程建設企業資質和個人執業資格審查制,減輕企業負擔;改進審批方式,推進電子化審查,加大公開公示力度。
(三)發揮行業自律作用
支持建筑行業協會更好地履行行業管理、行業自律和“雙向”服務的職能,引導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建筑業信用體系建設、工程質量評優;鼓勵協會不定期開展建筑市場專項調研活動,組織技術交流、業務研討及人員培訓等工作,幫助解決企業在承包工程、實施科技創新、推廣節能減排,以及推進建筑工業化、綠色化、信息化中遇到的困難。建立健全行業自律和交易活動的規章制度,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督促會員依法從事建筑市場活動。


附件1

宜賓市建筑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



附件2

宜賓市建筑業”十三五”期間重點培育企業名單







會員風采 MEMBER WONDERFUL >>更多

版權保留:宜賓市建筑業協會

蜀ICP備12011801號-1 | 設計維護:宜賓網站建設北斗網絡

聯系地址: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南岸綠茵路6號 聯系人:李平、徐靚 聯系電話:138-0829-5128 電子信箱:18283778@qq.com;360433917@qq.com